大发彩票www官方网官方版下载v3.1.2-大发彩票www官方网(中国)网易百科网址手机版
中新网南宁8月18日电 (骆秋妤 林洁琪)8月18日,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到来前夕,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谢周华回忆起多年来深耕传染病防控领域的点滴,他说:“虽然我们是专科医生,但病人往往可能伴发其他各种疾病,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诊治文献、了解前沿信息,做好课题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谢周华自2002年穿上白大褂后,就扎根传染病专科医院,“医”心为民,在结核病、艾滋病、禽流感等传染病诊疗中走过20多个春秋,诊治过的病人不计其数。
2009年末,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结核病科四病区开科,谢周华成为科室首批医务人员的其中一员。成立之初,科室只有5位医生,管着40多张床位。最忙的时候,一组人同时抢救三位患者。医护人员们面对的不仅是难治复治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还有重症结核救治以及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护。“好在科室每次都能圆满完成各项救治任务。”再追忆那段时光,谢周华言语间依旧是守护生命的紧迫感。
图为谢周华(右二)带领科室团队一起研究课题。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供图
医院结核病科四病区主任林艳荣是谢周华医学成长之路的重要见证人之一,她对谢周华的第一印象就是“踏实、勤恳、擅长处理医患关系”,在后来的并肩战斗中,谢周华强大的实战能力也令她印象深刻。
2013年,谢周华任职医院结核病科三病区主任后,与结核病科的主任医师、科室主任们通力协作,在呼吸内镜治疗技术、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研究和治疗、艾滋病合并结核、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南宁)HIV/TB双重感染诊断、治疗和管理新模式,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了疾病的传播率,同时提高了医院的技术影响力。
为了培养公共卫生及传染病防治人才,谢周华主张通过轮转、疑难病理讨论、大查房、读书报告、“传帮带”等方式,促进年轻医生临床技能及科研能力提升。在谢周华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捷径”二字,他建议年轻医生要把学习当作爱好、坚持学习。
2023年5月,南宁市公布年度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谢周华名列其中。对此,谢周华表示,他将继续用医疗科技的力量为民众的生命站岗。
谢周华坚信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相辅相成,白天忙临床,晚上做科研是他的生活常态。他说:“要让更多患者获得规范的治疗,减少结核耐药和复发等情况,这些都离不开在科研上的探索。”
20多年来参与危重传染病患者的救治实战,为谢周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5年数据显示,谢周华作为传染病学专家,他诊治了肺结核、新发突发及其它综合传染病近万例,大部分治愈好转。
谢周华是工作的“有心人”,也是患者的“知心人”。他回忆道,有一年,科室里来了一位年轻的肺结核患者。由于特殊病情,该患者延迟高考,休学两年,心情也郁郁不得欢。谢周华不仅为他制定了一套专属的治疗方案,也时时用心安慰,给予他生活的勇气。三年后,该患者如愿以偿考上大学。
“救死扶伤”是谢周华的从医初心,他说:“我与结核病打交道了20多年,深感传染病防治道路任重道远,我也一直鼓励年轻人,要重视临床学习与科研结合,尤其是要重点攻克复治结核病患者等产生耐多药结核病的主要群体,努力破局。”(完)
中新网太原8月18日电 题:医界前辈追忆从医路:练好基本功 守住医者心
中新网记者 范丽芳
“医生,练好基本功,才能走得更远。”
“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医生救死扶伤的本职。”
“医师节,既是对医生的鼓励,更是对医生的勉励。”
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在山西从医六七十年的医界前辈们,如此寄语“后来者”。
建好学医“金字塔”
听教于杨振宁、闻一多,拜访过张伯苓,1927年出生的冉家彦曾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及湘雅医学院。这位在战火中选择医学的老人,坚持从医70余年,用毕生所学服务于中国医学、山西医学。
时隔四年,再次采访冉家彦,岁月正一点点侵蚀她的身体,但谈起专业,她仍充满热情。
1983年到1985年,冉家彦(右二)夫妇赴美国纽约访问学习。冉家彦 供图
“体格检查是医生的基本功,不能全靠医疗器械。比如淋巴检查,这样摸,是错的。”97岁的冉家彦缓缓举起右臂,用左手摸着右腋下示范。之后,她将右臂放下继续摸着说,“你看,这样就很容易摸到。学会这套方法,可以为患者节省一些检查费用。”
72年前,冉家彦从湘雅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工作。1957年,为支持响应国家号召、北上支援山西医学的丈夫,冉家彦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工作。此后,她不仅成为山西省血液专业的奠基人、学科带头人,也奠定了其在国内血液领域的学术地位。
冉家彦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大家印象深刻。据其身边人回忆,冉家彦的桌头常摆放着患者一览表,注明诊断结果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方便随时思考;每收治一名患者,她都预先查阅有关诊断治疗资料,次日查房一起讨论,以尽快解决患者病痛。
正如冉家彦所说,学医就像垒金字塔,把基础打好,再慢慢找一个专业,而不能是一个直柱子,基础不稳,容易倒。“练好基本功,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还望年轻医生重实践、多读书。”
即使过了几十年,张永兴依旧记得小时候,妹妹生病后大家无能为力的情景。妹妹离世后,他立志从医。
“24岁毕业来到山西,在医院工作一辈子,一生行医,问心无愧,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医生这个行业。”1934年出生的张永兴,虽年至九旬,头发花白,依然声如洪钟。
退休后的张永兴仍喜欢阅读,关注医学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张立程 摄
1958年,张永兴从山东医学院毕业后,来到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进行支援,就职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其间,他带领团队和医院,填补山西多项空白。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高寒干旱,加之工业污染严重,呼吸道疾病高发。1985年,张永兴担任副院长期间,组建呼吸内科,1989年,呼吸科病房增至45张。
成立山西首个风湿免疫科,开设山西首家哮喘门诊,在山西率先开展有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张永兴说,无论在管理、临床还是教学中,“为人民服务”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推着他不断探索、创新,因为“每次看到群众饱受病痛的折磨,我的心就像被刺扎了一样”。
直至今日,张永兴仍将医学生入学誓言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唯有如此,才能不愧白衣天使称号”。
医师节是鼓励更是勉励
与前述两位医者相比,生于1936年的张念祖稍显年轻。2023年初,他刚刚结束坚持多年的门诊生涯。
1980年,张念祖(前排左二)参加全国耳鼻喉进修班的合影。张念祖供图
1959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的张念祖,留校分配到耳鼻咽喉科工作,历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耳鼻咽喉科教研室主任等。
因自己喜好唱歌,张念祖常关注以嗓音为职业的人的喉咙健康,20世纪60年代初,即开始嗓音医学研究工作,对20多个剧团的588名演员进行发声器官的检查与防治,并在1980年建立山西首个嗓音病门诊。
从医60多年,施行手术上万例,张念祖说,对外科医生来讲,手术可能是解除病症最快最有效手段,但要根据病情决定做与不做、做大还是做小,坚持以最小手术获得治愈才是最大成功。
如今的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代又一代医学人接续前行。张念祖认为,国家设立医师节,既是对医生的鼓励,更是勉励。
采访中,三位医者多次强调,医生要练好望、触、叩、听的基本功,坚守医者初心。他们虽已离开一线,仍在关心患者、关爱晚辈、关注学科发展。(完)